以社会民生话题种类繁多,不大适合定量分析研究B站Z世代用户。如果是将研究样本限定在“二次元”、“某CP党”,做定向的特质分析,无疑是个很好的突破口。查阅了几篇资料,针对Z世代标新立异的话语,不少文章都共同提及了:“缘趣群体”、“群体认同”、“亚文化圈层”、“解构重构”、“詹姆斯·凯瑞”,这几个关键词。这里以“磕CP”作为入手方向。做为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的喜好专长,大都具有离散、多元的特性。
就剩余快感的内驱力原因,研究学者提到:“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现实的无趣 、欲望的驱动、游戏的追求 …… 但本质原因之一 ,是来自受众对于“现实”/“真实”以及其所指代和承诺的价值、情感的不信任,于是转身投入对虚拟情感/虚假情感的沉迷之中。在影院观赏爱情电影之所以那么富有魅力,是因为对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些渴望的、私密的情感进行了合理化的影像化呈现,黑暗背景中的电影院与银幕也成为人们享受私人化情感释放的理想化场所” 。(石小溪,2022)
后情感主义是美国社会学家斯捷潘·梅斯特罗维奇( Stjepan G. Metrovic)提出的理论。所谓“后情感”,区别于人类的本真情感,指向一种“新的被智识化、机械化、大众媒体生产的情感”。本真情感异化为替代或虚拟的情感(“后情感”),成为文化工业批量生产并出售的一种商品。(石小溪,2022)
在后情感主义时代,“情感已不必指向以往至 高无上的客观真实,而只须满足公众的快感欲求”。文艺作品不再取材于真实、表现人类本真情感,而是营造悬浮的“爱情神话”以催生“虚假欲求”,满足公众快感;公众不再需要费心建立并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而是仅仅通过消费媒介产品就可以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类情感体验 。(石小溪,2022)
除了“嗑CP”,以萌宠视频为例,这是后情感主义具象化的体现之一。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消费品,萌宠视频为人们提供情感慰籍,声音与画面,聚合的缘趣圈层,共同构建的沉浸感、陪伴感,符号化意义再生的快感,最终达到移情与共情并存的效果。(姚澍欣,2022)
移情式的卷入 ,指的是用户在主观意识里将 自身与网红猫的关系夸大或延伸为现实人际关系模 式。移情效应通常鲜明地反映在视频播放过程的弹幕互动环节。(姚澍欣,2022)
共情式的卷入 ,指的是用户在观看 up 主与猫 咪的互动、参与猫咪生命历程的文化消费行为中产生了心理感受上的共鸣。共情卷入往往需要特定情 节的触发 ,比如猫咪生病、生育、离世等健康风险 , 或是猫咪到新家、猫咪生日等具有纪念意义的节点。 。(姚澍欣,2022)
整体来说,后情感时代,让我发现人的情感体验是多元的。单从就“嗑CP”、“萌宠”话题的被采访人语录来看,就得出部分被采访人思维单一、理想化。这是不可靠的,不能一概而论。比较切实的观点应该是,部分被采访人对此类信息可能并不在意,或对这方面未有较深入的认知与关注。并且,该项数据并不能对采访人的情绪、思维、行为逻辑做定论,只是某些事物的关联,需要去理清事情的真相与内在逻辑,这些都要花时间下功夫研究的。
一些社会上的热议话题,由于人们来自各个不同的环境,加之自媒体时代造成的信息量过载,因此需要进行额外进行讨论点细分、不同类别的数据统计、专项性、且综合性的全方位分析,难度不可谓之不大。
不过针对于社会上的事件,通过此前的相关头条、微博、抖音的热搜采集研究,以及从相关文献上对用户评论的分析(黄俊,2021),挖掘B站社会事件的评论及弹幕,也是相当具有意义和价值的。